疫情新常態 家長須注意兒童心理健康

發佈日期:2021-03-04

在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下,學生實體上課的日子寥寥可數。學校停課、社交聚會受限制、各行各業受重大打擊,每個家庭都在疫情下努力適應新常態。孩子們不能上學,留在家中網上學習,希望學業趕得上進度的同時,身心仍能保持平衡發展,談何容易。除了教導孩子預防措施和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繫外,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。一項中國研究報告顯示,小學生在國內封城後,心理健康有明顯的惡化,有22.6%受訪兒童出現抑鬱症狀,18.9%更有焦慮症;去年調查香港應屆中學文憑(DSE)考生,發現受訪學生中有52%壓力指數為7或以上(指數範圍為1至10),比2019年增加了4%。這些數據都顯示了孩子們受到極大壓力。孩子面對壓力時會向家長求助,如家長處理得好,可以減少其焦慮,反之可能引致不良後果,如嚴重焦慮、抑鬱,甚至自殺等心理問題。若孩子持續兩星期出現下列症狀,家長必須聯絡專業人士尋求協助:
  • 學前兒童:吸吮手指、尿床、情緒不安、睡眠質素差、食慾不振、怕黑、行為表現退縮和逃避。
  • 小學生:煩躁、出現攻擊性行為、情緒波動、發噩夢、逃避上學、難以集中精神、不想參與活動或接觸朋友。
  • 青少年:睡眠或飲食障礙、情緒激動、容易與人發生衝突、身體不適、不良行為和難以集中注意力。
家長應教導孩子保持正面思維,聆聽及了解他們的想法、恐懼或難處,給予他們安全感、愛護和適當的指導,從而減少他們的焦慮。這也是家長教導孩子解決問題、靈活應變、建立同情心和提昇他們抗逆能力的好機會。身為家長,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及困難的方法很重要,可參考以下方法幫助孩子減少因疫情帶來的問題:
  • 監察孩子觀看電視和網上社交平台的使用量。
  • 家長應了解孩子觀看電視、使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情況,不斷接收太多有關最新疫情的資訊可能令孩子,尤其是幼兒感到焦慮或不安。
  • 較年長的孩子有可能從更多途徑獲得大量不正確的資訊,因此家長應與孩子分享正確的資訊,按他們可理解程度,解釋互聯網上疫情的訊息可能是誤導。
  • 安排孩子參與不同遊戲或其他活動,共同參與更可增進親子關係。
  • 與小孩坦誠交談,根據年齡及認知程度提供正確及合適的資訊
當孩子發問時,家長應留心聆聽和回答他們的問題,並向他們提供專家認為對孩子重要的資訊,但省略不必要的細節。如果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生活上的一部分,可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,並減少恐懼。
  • 初小學生:提供簡短的疫情資訊,並告訴孩子,大人也很努力保護他們的安全,萬一生病了會照顧他們。
  • 小學高年級至初中兒童: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更主動提問有關疫情的問題,家長應耐心與他們討論各項政府因應疫情所作出的措施。
  • 高中生:可以更深入地討論問題,誠實和準確地討論有關疫情當前的情況和資訊,並讓他們參與家庭的決策,家長也可分享自己面對的壓力,彼此鼓勵。
  • 家長應做一位聆聽者,保持冷靜,傾聽和安慰,並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
  • 由於孩子非常留意家長的行為、處事方式和反應並加以模仿,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,成為他們的榜樣。
  • 按孩子需要及理解能力,解釋防疫措施及其重要性,如甚麼是社交距離、正確洗手和戴口罩的方法等,並解釋社交距離只是暫時性,直至疫情受到控制。
  • 適當時機教導和一起練習深呼吸,以能放鬆神經和舒緩壓力。
  • 保持正面思維。感恩能夠與家人共享更多時間,可以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,例如與大自然接觸、做運動,並允許較年長的孩子與朋友網上聯繫。
  • 示範及教導關懷身邊的人,例如關心長輩、鄰居、獨居者或醫護人員等,透過社交媒體發送正能量。

疫情期間,家長和孩子皆受到莫大的壓力,大家都辛苦了,而防疫措施、戴口罩、勤洗手已成為生活上的新常態。不過有危亦有機,換個角度來看,這何嘗不是一個增進親子關係和凝聚家庭力量的好機會呢?願孩子和家長們在疫情下皆能得到正面發展。大家都渴望疫情能早日平息,疫苗是一道曙光,可是要達到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還有一段距離,因此大家須時刻保持警剔。願大家能正面面對,儘快回復正常生活。

資料來源:兒科專科醫生 楊允賢醫生

Top